首页

中国技术带来的“好味道”香飘莫桑比克

中铁二十局 | 发布时间 : 2023-09-14
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的万亩良田

湛蓝的天空下,一块块稻田倒映着蓝天延伸到远方。

这是莫桑比克规模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自2017年中铁二十局负责管理以来,来自中国的管理团队和农业技术,让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这块黑土地成为了希望的田野,处处涌动着喜悦和希望。

中铁二十局负责管理的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是“中莫六大重点产能合作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这个集水稻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项目,自2017年实施以来,就受到中莫两国领导高度关注。时任莫桑比克总统格布扎,将项目生产的大米取名“好味道”,现已成为莫桑比克一个家喻户晓的大米品牌。

当地种植户在中铁二十局中非农业合作项目稻田里跳草裙舞,喜迎丰收

种植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从烂泥地到4.5万亩

对于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的水稻种植大户何塞·吉尔达尔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收获更让人快乐了。

新一季的收割季刚刚结束,何塞·吉尔达尔一边将颗粒饱满的水稻运送到生产加工厂内,一边组织工人翻耕土地准备新一轮的种植。

“我现在承包的水稻种植面积足足有4公顷,庄稼丰收后,我只需把粮食交给中铁二十局进行仓储、加工和销售,自己无须再为销路发愁。”从最终15亩承包尝到“甜头”,到不断扩大承包规模,过去6季的收获,让何塞·吉尔达尔获得了收益和保障。

和何塞·吉尔达尔一样,几年来,近千名种植户都觉得这种合作模式大大减少了种植成本和风险。这也成为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规模越扩越大的根本原因。负责项目管理6年多来,中铁二十局采取“公司+小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负责土地开垦、沟渠清理、围堰修建等农田开发工作,再为当地种植户提供资金、生产资料、农机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最后依照合同收购稻谷。

“别看如今在农田里,道路纵横交错、沟渠首尾相连,当年却是一派荒草丛生的“烂泥地”。”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负责人郭炜说,积水多、淤泥深,调配来的大型机械进不去,他们一边修理便道、一边开垦土地。

割草平地、清挖沟渠、维修泵站……忙碌了整整大半年的前期开垦工作后,终于在2017年11月,首批被翻耕得平平整整的田地终于交付了。2018年4月初,中非赛赛农业项目举行开镰收割仪式,30多户种植户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季。“我一直记得首次收割时的场景,农户兴高采烈,在自己的承包田里敲锣打鼓,跳起了草裙舞。”郭炜说。

而及时收购稻谷、支付粮款的做法,也更是让农户们的积极性有了极大地提高。从种地赔钱到有可观的收入,使本地农户种田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争相同项目签订种植合同,本地水稻种植面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第一年仅30多户签约,到如今的1000户,到如今,中非赛赛农业的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4.5万亩,这一切都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收割机在田间成排劳作

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从亩产100公斤到突破550公斤

空中有无人机喷洒农药、田间有大型的收割机开足马力驰骋……中非赛赛农业项目的第三个收割季,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看到眼前壮观的丰收景象,新任加扎省省长玛格丽特感叹道:“中国的现代化、机械化技术改变了加扎省传统农业,促进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希望中铁二十局能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惠及更多农户,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过去,我们由于不懂育苗、缺少农机设备,只能靠天吃饭,勉强维持生计。自从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在家门口落地,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合作种植户本尼,是中铁二十局首届农业技术培训班的学员,这些年在中铁二十局的组织下,他先后参加过数十场农业技术培训。

以前,当地的农户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每亩地只能收获100公斤粮食。和项目建立合作关系后,中铁二十局联合南京农业大学、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对农户们进行专业的水稻种植技术培训。“我们采用水稻旱直播、水直播、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等多种模式,相互结合,总结出了简单实用且本地人易掌握,适合莫桑比克乃至非洲大陆应用的水稻种植技术,产量接近中国国内水稻种植的水平。”中铁二十局中非赛赛农业项目负责人胡计高说,6年来,他们已经举办了20余期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培训班,培训了1500多名本地农机司机。

首届莫桑比克农业技术培训班在中铁二十局中非农业合作项目举办

这些年,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和本尼一样,所有种植户都能够独立操作机械,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所承包农田的平均产量也由每公顷3吨,提升到了每公顷7吨甚至9吨。如今,农户们的种植范围由大米逐渐拓展到其他农作物、经济作物。

中非赛赛农业项目给当地民众带来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为合作种植户几年间,本尼家里的收入翻了几番,从芦苇和稻草搭建的简陋房屋搬进了崭新的水泥房。稳定的收入来源让5个孩子有了教育保障,现在,两个大些的孩子已大学毕业,另外3个在中学读书。

“今年,我还拿出一部分收入饲养了20多头牛和一群鸡鸭,购置了从前不敢奢望的汽车和摩托车。”本尼高兴地说。 在莫桑比克,和本尼一样受益于该项目的居民还有很多。

用“好味道”大米酿造的纯酿——莫醉

产业振兴:从“一畦田”到产业示范园

将晶莹剔透的稻米和甘甜可口的纯净水,放到一起,经过时间的陈酿,就会沉淀出醇馥幽郁的白酒。

中方员工带来的中国传统酿酒技术,如今又让“好味道”大米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莫醉”,这是大家给这香醇的美酒起的名字。

“好味道”到“莫醉”的蜕变,是中非赛赛农业项目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后来还专门建设了1条日产150吨大米的生产线和10万吨粮食存储仓库,全方位打造了一座现代化的产业园。”中铁二十局中非赛赛农业项目负责人胡计高说,他们打造的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贸易、物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产业园,酒厂、米糠油加工、饲料加工、养猪、养鱼、桑蚕养殖等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水稻加工厂负责检查维护机器设备的当地员工马奈卡说:“莫桑比克人过去的主食只有木薯和玉米做成的‘西玛’,大米是富人才能吃得起的食物,感谢中国朋友,让我们也能吃上‘好味道’的白米饭。”

“我们从中国引进了最先进全套处理设备,当地种植户种植的水稻,经过这些全自动化设备的清理、脱壳、碾米、过筛、选色后,口感好、品质高,在消费者中赢得了良好口碑。”水稻加工厂厂子李爱龙说,“2019年3月,莫桑比克部分地区遭受强热带气旋伊代的侵袭,受灾严重,他们主动捐赠给莫桑比克政府的10吨大米就是在这条生产线上加工完成的。

目前,中铁二十局已经在当地开设两家直营店铺,同上百家经销商、代理商合作,年销售大米约1.1万吨。

水稻加工厂外景

“我们许多种植户都想继续扩大承包种植规模,因为中国专家的帮助让我们对此信心十足。”这6年来,亲眼看见自己承包的田地里,一粒粒种子播种、一片片绿叶生长、一穗穗稻谷收获,何塞·吉尔达尔和种植户们眼神中都充满着幸福与希望。

这充满希望的黑土地,这一粒粒饱满的“好味道”,都是“一带一路”倡议合民愿、惠民生、得民心收获的最佳证明。

Copyright 1995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ont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ext, photo, multimedia information, etc) published in this site belongs to China Daily Information Co (CDIC). Without written authorization from CDIC, such content shall not be republished or used in any form. Note: Browsers with 1024*768 or higher resolution are suggested for this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