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空下,一块块稻田倒映着蓝天延伸到远方。
这是莫桑比克规模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自2017年中铁二十局负责管理以来,来自中国的管理团队和农业技术,让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这块黑土地成为了希望的田野,处处涌动着喜悦和希望。
中铁二十局负责管理的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是“中莫六大重点产能合作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这个集水稻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项目,自2017年实施以来,就受到中莫两国领导高度关注。时任莫桑比克总统格布扎,将项目生产的大米取名“好味道”,现已成为莫桑比克一个家喻户晓的大米品牌。
种植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从烂泥地到4.5万亩
对于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的水稻种植大户何塞·吉尔达尔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收获更让人快乐了。
新一季的收割季刚刚结束,何塞·吉尔达尔一边将颗粒饱满的水稻运送到生产加工厂内,一边组织工人翻耕土地准备新一轮的种植。
“我现在承包的水稻种植面积足足有4公顷,庄稼丰收后,我只需把粮食交给中铁二十局进行仓储、加工和销售,自己无须再为销路发愁。”从最终15亩承包尝到“甜头”,到不断扩大承包规模,过去6季的收获,让何塞·吉尔达尔获得了收益和保障。
和何塞·吉尔达尔一样,几年来,近千名种植户都觉得这种合作模式大大减少了种植成本和风险。这也成为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规模越扩越大的根本原因。负责项目管理6年多来,中铁二十局采取“公司+小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负责土地开垦、沟渠清理、围堰修建等农田开发工作,再为当地种植户提供资金、生产资料、农机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最后依照合同收购稻谷。
“别看如今在农田里,道路纵横交错、沟渠首尾相连,当年却是一派荒草丛生的“烂泥地”。”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负责人郭炜说,积水多、淤泥深,调配来的大型机械进不去,他们一边修理便道、一边开垦土地。
割草平地、清挖沟渠、维修泵站……忙碌了整整大半年的前期开垦工作后,终于在2017年11月,首批被翻耕得平平整整的田地终于交付了。2018年4月初,中非赛赛农业项目举行开镰收割仪式,30多户种植户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季。“我一直记得首次收割时的场景,农户兴高采烈,在自己的承包田里敲锣打鼓,跳起了草裙舞。”郭炜说。
而及时收购稻谷、支付粮款的做法,也更是让农户们的积极性有了极大地提高。从种地赔钱到有可观的收入,使本地农户种田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争相同项目签订种植合同,本地水稻种植面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第一年仅30多户签约,到如今的1000户,到如今,中非赛赛农业的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4.5万亩,这一切都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从亩产100公斤到突破550公斤
空中有无人机喷洒农药、田间有大型的收割机开足马力驰骋……中非赛赛农业项目的第三个收割季,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看到眼前壮观的丰收景象,新任加扎省省长玛格丽特感叹道:“中国的现代化、机械化技术改变了加扎省传统农业,促进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希望中铁二十局能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惠及更多农户,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过去,我们由于不懂育苗、缺少农机设备,只能靠天吃饭,勉强维持生计。自从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在家门口落地,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合作种植户本尼,是中铁二十局首届农业技术培训班的学员,这些年在中铁二十局的组织下,他先后参加过数十场农业技术培训。
以前,当地的农户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每亩地只能收获100公斤粮食。和项目建立合作关系后,中铁二十局联合南京农业大学、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对农户们进行专业的水稻种植技术培训。“我们采用水稻旱直播、水直播、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等多种模式,相互结合,总结出了简单实用且本地人易掌握,适合莫桑比克乃至非洲大陆应用的水稻种植技术,产量接近中国国内水稻种植的水平。”中铁二十局中非赛赛农业项目负责人胡计高说,6年来,他们已经举办了20余期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培训班,培训了1500多名本地农机司机。
这些年,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和本尼一样,所有种植户都能够独立操作机械,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所承包农田的平均产量也由每公顷3吨,提升到了每公顷7吨甚至9吨。如今,农户们的种植范围由大米逐渐拓展到其他农作物、经济作物。
中非赛赛农业项目给当地民众带来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为合作种植户几年间,本尼家里的收入翻了几番,从芦苇和稻草搭建的简陋房屋搬进了崭新的水泥房。稳定的收入来源让5个孩子有了教育保障,现在,两个大些的孩子已大学毕业,另外3个在中学读书。
“今年,我还拿出一部分收入饲养了20多头牛和一群鸡鸭,购置了从前不敢奢望的汽车和摩托车。”本尼高兴地说。 在莫桑比克,和本尼一样受益于该项目的居民还有很多。
产业振兴:从“一畦田”到产业示范园
将晶莹剔透的稻米和甘甜可口的纯净水,放到一起,经过时间的陈酿,就会沉淀出醇馥幽郁的白酒。
中方员工带来的中国传统酿酒技术,如今又让“好味道”大米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莫醉”,这是大家给这香醇的美酒起的名字。
“好味道”到“莫醉”的蜕变,是中非赛赛农业项目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后来还专门建设了1条日产150吨大米的生产线和10万吨粮食存储仓库,全方位打造了一座现代化的产业园。”中铁二十局中非赛赛农业项目负责人胡计高说,他们打造的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贸易、物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产业园,酒厂、米糠油加工、饲料加工、养猪、养鱼、桑蚕养殖等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水稻加工厂负责检查维护机器设备的当地员工马奈卡说:“莫桑比克人过去的主食只有木薯和玉米做成的‘西玛’,大米是富人才能吃得起的食物,感谢中国朋友,让我们也能吃上‘好味道’的白米饭。”
“我们从中国引进了最先进全套处理设备,当地种植户种植的水稻,经过这些全自动化设备的清理、脱壳、碾米、过筛、选色后,口感好、品质高,在消费者中赢得了良好口碑。”水稻加工厂厂子李爱龙说,“2019年3月,莫桑比克部分地区遭受强热带气旋伊代的侵袭,受灾严重,他们主动捐赠给莫桑比克政府的10吨大米就是在这条生产线上加工完成的。
目前,中铁二十局已经在当地开设两家直营店铺,同上百家经销商、代理商合作,年销售大米约1.1万吨。
“我们许多种植户都想继续扩大承包种植规模,因为中国专家的帮助让我们对此信心十足。”这6年来,亲眼看见自己承包的田地里,一粒粒种子播种、一片片绿叶生长、一穗穗稻谷收获,何塞·吉尔达尔和种植户们眼神中都充满着幸福与希望。
这充满希望的黑土地,这一粒粒饱满的“好味道”,都是“一带一路”倡议合民愿、惠民生、得民心收获的最佳证明。